引企驻校打造“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引企驻校,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国办发〔2017〕9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2014年7月学院与义乌市精诚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实施校企合作,以“引企驻校”方式与建筑工程学院共建土木工程实训中心(简称中心),“中心”是我校“十三五”生产性示范实训基地“建筑工业化信息化实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双方在土木工程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导师制培养、师资建设等各方面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中心”概况
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任务是完成土木工程类专业《建筑材料与检测》、《市政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力学与结构》、《工程测量》等平台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精诚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程现场见证取样、工程材料检测分析、出具材料性能报告等业务,公司具备土工、集料、水泥、水泥混凝土、钢筋、沥青、桩基等试验检测技术、设备及人员,企业的工作内容与学院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一致,能较好的服务专业课程生产性实训环节。
二、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共投入150余万元建设实训中心,建成材料、土工、力学和测量等四个实训室,购置自动化万能压力机、击实仪等实验设备。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由企业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所用耗材等费用由企业免费提供,大部分实训项目由双方教师结合企业生产安排开展教学,保证了实训工作环境真实性及实训过程的有效性。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反馈企业用人技能需求,学院市政工程技术(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聘请企业经理、技术负责人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等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论证工作;通过对企业调研及每年参与专业建设座谈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2.课程实践教学运行
①实践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②课程安排:学期初安排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对接,明确实训项目、时间及耗材准备等问题。课程的理论讲解、实训的要求、实训过程分析、实训分组、实训报告批改等环节由任课教师完成,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对试验具体操作过程进行重点演示、讲解指导及试验过程考核。
③实践指导:每个班级分批开展实训教学,第一批学生由企业工程师和任课老师共同指导,第二批及以后批次学生由企业工程师指导,使每位学生均能有机会独立或合作投入到真实检测项目的实训中去。
④育人实效:五年中,中心累计授课课时达2648,其中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授课1210课时,完成12640人时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双证获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开放实践教学设备
实训中心一周开放6天(周一至周六),课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训系统预约实训项目,进行实训学习。近几年,学院每年有十余人进入中心,以师徒制形式紧跟技术人员,学习工程材料检测等岗位的专业知识。陈乐等4位同学通过一对一的跟岗,帮助师傅收集土工、钢筋、水泥、砂石、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表格处理,获益匪浅。叶亚萍等10余名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吴奇峰等2名学生在企业正式上岗就业。
4.设立奖学奖教基金
为体现企业的教育情怀,并由此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企业在学院设立了“精诚奖助学金”和“精诚教育基金”,每年出资5万元,用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优秀师生的奖励,卢伟杰等10余位学生获得奖助学金;李娜4位老师获得精诚优秀教师奖。
四、合作成效
1.教学资源建设
五年来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等3部教材,《建筑工程材料与检测》等3本实践指导书、以及20余项实验流程等技术资料。
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建筑材料取样与检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主要负责实验演示视频的拍摄。
2.项目开发
校企共同开发“互联网+”实验实训平台,由企业结合生产实际上传实验项目安排,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学院教师为企业开展《……》等技术服务工作,引进项目2项。
3.提升师资
合作以来,黄向明、吴俊峰等多名教师积极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训内容、实训过程的对接及观摩学习,通过实际工程试验项目的锻炼,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经培训、考核,学院有14位教师取得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岗位资质证书,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等。
4.人才培养
无缝对接工程检测技术岗位,周伟锋等10余名学生通过“师徒制”学习留在企业从事工程检测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刘首峰等参与指导浙江省大学生测量竟能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备赛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