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金华市继续教育协会主办、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承办的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及创新应用专题培训顺利开展。

本次培训汇聚高校专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技术应用、课程建设实践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锚定职业院校定位,明晰专业建设方向
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朱国锋教授从政策导向与行业需求双重视角,系统剖析了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趋势为职业院校带来的办学机遇。朱教授提出,职业院校需紧扣“技术技能培养”核心定位,通过课程体系革新、实训资源升级、校企合作深化等方式,打造适配智能建造基层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行业“技术人才缺口”问题。
山东大学信息学院高级工程师陆小珊聚焦专业建设实践,分享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他强调,智能建造专业需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将BIM技术、智能测量、建筑机器人操作等核心技能拆解为模块化课程,并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平台,解决“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脱节”的关键问题,为参会院校提供了可落地的专业建设参考方案。

深耕技术应用,展现企业赋能价值
面向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与运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郇潇带来技术前沿分享。她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国家版本馆等重大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智能运维系统及配套软硬件的应用场景,展示了无人机巡检、爬壁检测机器人如何实现工程隐患“精准识别、高效处置”,让参会者直观感受智能技术对传统建造模式的革新作用。
深圳博匠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级解决方案经理曹龙威从企业视角出发,解读智能装备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价值。他介绍了博匠机器人在建筑施工、预制构件加工等场景的技术应用成果,并提出与院校共建“机器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通过设备捐赠、课程共建、师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智能装备操作与维护技能,实现“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

剖析培养现状,探索优化路径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琳以“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为题展开报告。他结合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办学数据,深入分析当前人才培养中“课程与技术发展不同步、实训资源紧张、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三项针对性建议:一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融入AI、大数据等新技术;二是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三是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度参与真实工程项目。
培训会最后半天,参会人员前往智能建造创新技术应用项目浙江大学国际医学院项目部参观,实地考察智能施工装备、预制构件智能生产线的应用场景,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研讨。参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参会直观了解了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为后续院校调整教学方案、企业推进人才储备提供了一手参考,不仅明晰了行业发展趋势,更找到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

本次培训以“专题报告+企业走访+交流研讨”的形式,实现了高校、企业、行业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深度对话。未来,各方将以此次培训为纽带,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适配智能建造产业需求的优质技术人才,为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新闻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7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