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80后”学生辅导员:乐做管杂事的妈

  日期:2010-05-05 浏览数:

对话

  问:你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满意吗?

  刘沛龙:挺满意的,虽然收入不高,但学校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和学生相处很开心并且很有成就感,业余时间可以做喜欢的设计。

  问: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打算?

  刘沛龙:短期要搞一些学生活动,做好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工作,还有毕业班的毕业问题。长期的是想把教学工作做精一点,提高专业水准,因为现在学生工作太忙,几乎没有时间钻研。

  问:你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刘沛龙:白天安心教书,和学生一起享受校园生活;业余时间画画图,设计自己想要的东西。

  问:你认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刘沛龙:这个问题我常常想,也会和学生讨论,但很难说。感觉幸福了自然会努力活着。


  有一些“80后”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他们需要处理学生的日常琐事,在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中忙碌着。

  辅导员就是管杂事的妈

  不在学校就在去学校的路上

  2007年大学毕业后,刘沛龙来到义乌,成为义乌工商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的辅导员。

  每天早上8时,刘沛龙准时来到办公室,没有具体工作要忙,零零碎碎的事却接连不断,一会学生签个病假单,一会整理学生档案,一会联系班主任协调工作……上午3个半小时,下午3个小时,除了一周四节设计课,其他时间刘沛龙都在处理学生工作,和学生打交道。即便如此,刘沛龙也无法完全了解所有的学生,连有些学生的名字也叫不出。刘沛龙说,目前学院配备的辅导员少,工作比较困难。他尽量多与学生接触,每个班的活跃分子也能相处得较好,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会交代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比如进行生活调查、就业辅导等,这些学生分担了一部分辅导员的工作。

  这天上午,刘沛龙整理了学生就业信息,然后召集学生干部讨论学院5月份的活动安排。意见不统一时,学生干部各自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刘沛龙调侃几句便能化解尴尬的局面,处理得很有分寸。下午学校篮球赛,刘沛龙自然不能错过建筑与艺术分院的比赛,开场前便赶到球场,帮助队员做准备活动、布置技战术……

  好不容易下班可以松口气,却也免不了有突发事件,刘沛龙曾半夜赶到学校处理学生纠纷,也曾凌晨送学生就医。旅游与人文学院辅导员肖绪信就常带着班上发烧的同学去看病。若有学生住院,吃饭、睡觉等生活问题都要一一过问,还得时时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让学生保持好心态。肖绪信说,很多在别人看来特殊时期的特殊工作,对他来说就跟常规常态的工作没两样,这也正是学生工作的琐碎之处。

  “辅导员就是学生的妈,杂事管得特全!”刘沛龙说,“全年无休,我不在学校就在去学校的路上。”

  身份是老师年纪却不大

  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关注

  因为年龄相差不大,很多“80后”辅导员被大学生视为大哥哥大姐姐,打球、K歌都会拉上辅导员……身份是老师,但共同的爱好与话题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做学生工作三年时间,大大小小的学生生活、学习问题解决过多少,刘沛龙自己也记不清了。从一开始不知如何与学生相处,到现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们与学生建立了信任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

  身为“80后”,虽然做了辅导员,自身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被关注。肖绪信是湖北人,他的女友是一名中学老师,相恋多年,准备结婚。但由于两人工作都比较忙,只有周末才能见见面。偶尔清闲下来,想想以后的生活,肖绪信虽然有规划,却有许多无奈:“工作琐碎忙碌,家里的事可能没法照顾太多。义乌房价又高,可能还得住学校公寓……”

  做辅导员的第一年,刘沛龙觉得事事都很新鲜,有干劲,自认是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师。第二年,习惯了琐碎的工作和程式化的生活,他觉得自己算得上合格。如今,他的激情似乎正被一点一点磨去,但想到要对学生负责,感觉压力很大。有时与学生聊起毕业后的人生规划,他自己也会有点迷茫,思考着目前的工作状态、今后的事业和生活发展,也希望有人能给他出出主意。